基本信息
中文学名:鼠麴草 | 拼音:shǔ qū cǎo |
拉丁学名:Gnaphalium affine D. Don | |
别 称:鼠曲草、佛耳草、鼠耳草、田艾、清明菜、菠菠草 | |
门:被子植物门 | 纲:双子叶植物纲 |
目:桔梗目 | 亚 目: |
科:菊科 | 亚科:管状花亚科 |
族:旋覆花族 | 属:鼠麴草属 |
形态特征
鼠麴草一年生草本。茎直立或基部发出的枝下部斜升,高10-40厘米或更高,基部径约3毫米,上部不分枝,有沟纹,被白色厚棉毛,节间长8-20毫米,上部节间罕有达5厘米。叶无柄,匙状倒披针形或倒卵状匙形,长5-7厘米,宽11-14毫米,上部叶长15-20毫米,宽2-5毫米,基部渐狭,稍下延,顶端圆,具刺尖头,两面被白色棉毛,上面常较薄,叶脉1条,在下面不明显。头状花序较多或较少数,径2-3毫米,近无柄,在枝顶密集成伞房花序,花黄色至淡黄色;总苞钟形,径约2-3毫米;总苞片2-3层,金黄色或柠檬黄色,膜质,有光泽,外层倒卵形或匙状倒卵形,背面基部被棉毛, 顶端圆,基部渐狭,长约2毫米,内层长匙形,背面通常无毛,顶端钝,长2.5-3毫米;花托中央稍凹入, 无毛。雌花多数,花冠细管状,长约2毫米,花冠顶端扩大,3齿裂,裂片无毛。两性花较少,管状, 长约3毫米,向上渐扩大,檐部5浅裂,裂片三角状渐尖,无毛。瘦果倒卵形或倒卵状圆柱形,长约0.5毫米, 有乳头状突起。冠毛粗糙,污白色,易脱落,长约1.5毫米,基部联合成2束。花期1-4月,8-11月。
生长习性
鼠麴草生于湿润的丘陵和山坡草地、河湖滩地、溪沟岸边、路旁、田埂、林绿、疏林下、无积水的水田中。多星散分布,常成优势群落。
药用价值
鼠麴草全草性味甘,平,无毒。茎叶入药,为镇咳、祛痰、治气喘和支气管炎以及非传染性溃疡、创伤之寻常用药,内服还有降血压疗效。幼苗或嫩株春季采集开水烫后可食,在江西、浙江、安徽等地均有清明前后采集鼠麴草制作清明果的习俗。此外可将鼠麴草与糯米煮饭同食,对脾胃虚弱、消化不良和肺虚咳嗽等具有一定疗效。在中国古老的三月三上巳节(宋代后消亡),福建、台湾一带叫“三月节”,人们采集鼠麴草合上米粉做稞,作为节日食品和祭祀祖先。
鼠麴草图片
*若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,仅供阅读参考。如有不适,建议立即就医,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、治疗为准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83718318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