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中文学名:胡颓子 | 拼音:hú tuí zǐ |
拉丁学名:Elaeagnus pungens Thunb. | |
别 称:蒲颓子、半含春、卢都子、雀儿酥、甜棒子、牛奶子根、石滚子、四枣、半春子、柿模、三月枣、羊奶子 | |
门:被子植物门 | 纲:双子叶植物纲 |
目:桃金娘目 | 亚 目: |
科:胡颓子科 | 亚科: |
族: | 属:胡颓子属 |
主要产地
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陕西、广东、广西
形态特征
胡颓子常绿灌木,高达4米,通常具刺。枝开展,小枝褐色。叶厚革质,椭圆至长圆形,长4-10厘米,宽2-5厘米,先端尖或钝,基部圆形,边缘通常波状,上面初有鳞片,后即脱落。下面初具银白色鳞片,后渐变褐色鳞片;叶柄长6~12毫米,褐色。花1~3朵或4朵簇生,银白色,下垂,长约1厘米,有香气;花被筒圆筒形或漏斗形, 筒部在子房上部突狭细,先端4裂;雄蕊4;子房上位,花柱无毛,柱头不裂。果实椭圆形, 长约1.5厘米,被锈色鳞片,成熟时棕红色。花期9-12月,果期次年4-6月。
生长习性
胡颓子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向阳山坡或路旁。耐阴一般,喜高温、湿润气候,其 耐盐性、 耐旱性和 耐寒性佳,抗风强。
药用价值
胡颓子果熟时味甜可食。果实含有糖类,脂肪,鞣质,有机酸及维生素B、C。 药理活性主要有降血糖,降血脂、抗脂质氧化、抗炎镇痛、免疫等。果实酸、涩,平。 消食止痢。归肺、胃、大肠经。用于肠炎,痢疾,食欲不振。
胡颓子图片
*若本文所涉及医学部分,仅供阅读参考。如有不适,建议立即就医,以线下面诊医学诊断、治疗为准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183718318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